决定挖数据的那天早上
老婆念叨日本做试管技术好不是一天两天了。前阵子躺床上刷手机,又刷到个帖子说日本某诊所成功率吹得多高多高。我这暴脾气,最烦那些没影儿的吹嘘,打开电脑就打算扒点实在的。
先翻到那个日本辅助生殖技术协会的年报,名字老长了记不住,反正是个PDF。点开直接脑壳疼,密密麻麻的表格,都是日文夹杂英文缩写。耐着性子找到“临床妊娠率”那一栏,怎么这数据看着比网上传的低不少?拿我家楼下小超市的记账本都比这整洁。
动手整理这堆“烂账”
不管了,开整!找了个在线文档,先把几个知名医院的年度报告数据往上怼。什么圣玛丽、加藤、英医院这些名字轮番上阵。
- 第一步: 把每家医院公布的妊娠率、活产率抠出来;
- 第二步: 重点看年龄分层的数据,40岁以上的单拎出来;
- 第三步: 再瞟了眼美国CDC那网站,把老美同年龄层的平均数据拽过来做对比。
一边敲键盘一边心里犯嘀咕:“不是说日本技术碾压全球吗?咋这40岁以上的数据看着跟美国那几个头部的也没差出一截?”越整理越觉得那些宣传语水分忒大。
和“内部人士”的意外通话
刚好有个朋友的前同事在东京某生殖中心干过活儿。厚着脸皮要了微信,晚上拨了个语音过去。人家倒也实在,上来就说:“甭听广告吹!数据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”关键句划重点:
- 医院挑患者手狠着,高龄、基础病多的建议你“再考虑考虑”,拉高了分母质量;
- 周期数不到1000的小诊所数据再好也是开盲盒,参考价值约等于零;
- “成功率”就是个文字游戏,到底是妊娠率还是活产率?玩模糊等于耍流氓!
撂下电话赶紧翻回数据表,把周期数小于1000的医院全标了红,好家伙,瞬间刷掉一小半!再看那些所谓的“80%成功”,要么是限定年轻患者,要么直接标注“生化妊娠也算”——这不是坑爹吗?一个生化就敢叫成功?
拧出来的那点“干货”
整完这些都快凌晨了。我把剩下那些周期数够看、明确标注活产率的大医院数据重新排了序。结论简单粗暴:
35岁以下的群体,整体数据很亮眼(普遍60%-70%以上活产率),但美国头部诊所也没差太多。过了40岁,谁家都得跌到20%左右挣扎,东京那几个“网红医院”的宣传图册都不敢放这页数据。
合上电脑的时候心里就剩俩字:祛魅。什么“神之手”、“亚洲第一”,扒开看就是精心修剪过的数据盆景。老婆看我熬红了眼,问我查得咋样?我把屏幕转过去:“自己看,别迷信,省钱挑个离家近的技术成熟的比啥都强。”